除法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的认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除法的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水果图片若干,纸袋若干。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分
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你会分吗?
⑴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演示(课件展示)
生1:我是这样分的,3个一份,正好两份。
生2: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4个,再右边4个。
生3:我是2个2个分,先左边2个,再右边2个,直到分完。
生4:我是1个1个分,先左边1个,再右边1个,直到分完。
⑷小结:刚才小朋友对8个圆片进行平均分,有的是4个4个分,有的是2个2个分,有的是1个1个分,但不管怎么分,都是把8个圆片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4个,那就是平均分。
二、除法的初步认识
1、把12个圆片平均分,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你会分吗?
⑴独立动手分一分
⑵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⑶汇报交流:出现多种情况(略)
学生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同时继续演示课件
2、介绍除法的书写来源
“平均分”在数学中也可以用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除法,除法的符号是除号,除号怎么写呢?(师生交流书写)“平均分”该怎样用除法来表示呢?
3、除法的含义选择其中情况一种来讲
如:○○○ ○○○ ○○○ ○○○
师:这幅图是把多少个圆片平均分?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是多少个?
生: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指多名学生说图意)
师:刚才说的图意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1:12÷4=3
生2:还可以列成12÷3=4
师:先来看第一个算式,12÷4=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说图意)
师:那12÷3=4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沉默)
师:(引导)分几个圆片?每份几个?正好分成多少份?
生:(说含义)
4、理解除号的意义。
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你们怎么知道的?
在学习的道路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有疑问、有思考,你就会有进步)
(除号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号的写法: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展开想象,你怎么理解并记住这个符号就是除号?(一条横线可以看做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上下两个一模一样的圆点可以看做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5、介绍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
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并对照图说出含义。 ……此处隐藏15745个字……就是平均分。
教材里呈现了每份3枝,分成4份和平均分成4份,每份3枝两种分法,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区别和联系,感受数量间的因果关系。想想做做里的每道题都设计了把总数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能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第1题的得数在摆圆片时知道,其他题的得数能在图画中看到。另外,第2~5题帮助学生从平均分的视角观察现象,把获得的数据填入括号,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现象。这样的表达有助于清晰地认识平均分的概念,对下面的认识除法也十分有益。
2. 联系平均分的活动,教学除法知识。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 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2) 通过练习,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学生在例题里接受了除法,需要通过练习形成除法的概念。练习四里的实际问题,大致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第1~5题,每道题里都有两小题,分别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在理解题意,操作学具或者从图画里获得问题的答案之后,写出除法算式。这些题让学生反复体会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除法是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的一种运算。第2~4题配合图画的三句话,描述了图中的数量关系,揭示了平均分的实质。第5题只有图画,让学生应用前几题的方式理解并讲述图意,再写除法算式。第二层次是第7~10题,分别从三个角度分析图画里的数量关系,灵活应用认识乘法和认识除法这两个单元里的知识,初步体会乘法与除法是有联系的,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同时,也为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些铺垫。第7~9题各设计了三小题,配合图画的文字叙述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图意。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先是边读文字边看图画,逐一列出算式;然后是只看图画,不读文字,反思刚才是怎样理解图意的,根据图画里的哪些条件,提出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答的。这样,教学第10题时,就有了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根据图意,这道题可以列出许多算式,教材用你能说出哪几道算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独立列算式和相互交流后,可以适当进行整理。如看了图画里的黄瓜能说哪些算式?辣椒呢?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除法的认识教案15教学内容:
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