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12 04:55:05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1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本文属历险小说类,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课文叙述鲁滨孙在荒岛上选择合适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树阴、能防野兽,盖起简陋的住所,解决了生存的重要条件──居所。描写鲁滨孙“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解决了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生活,还要面对被野人屠宰的恐惧,这也非常惊险。发现野人的脚印,“恐惧万分”“不安的心情”,并不是说鲁滨孙胆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本文的教学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本文教学后,在班中掀起了读原著的热潮。从学生所写的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本文对学生思想上的触动是很大的。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2

  一、成功之处

1.谈话导入,以谈话方式导入,迅速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2.品读赏析,有目的引导学生围绕主要人物,精彩片段,畅谈感受,学习通过细节品味的读书方法。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强化角色体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

3.最后通过拓展延伸和总结提升让学生在阅读、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归整体,激趣引读,遵循了语文学生规律“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同时整体把握既是阅读的起点,也是阅读的归宿,无疑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有效做法。推荐读书方法,为今后的阅读作为铺垫。

  二、不足之处

对书中精彩片段的品读还不够深入、透彻,教师的点拨引领作用体现得还不够充分。

三、改进措施

以上不足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进。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3

《鲁滨孙漂流记》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文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名著大意,体会人物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

以导读课上的学习计划展开教学过程。围绕学习计划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关注人物命运开展学习。在课快结束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计划中的学习策略展开活动。同时,教学过程总注意提醒学生积累学习方法,为《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和《习作》积累经验,以体现教材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

用读“整本书”的要求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读其中的精彩片段,由感知部分到深入整体,读精彩片段后更想读整部的作品,驱动学生读“整本的书”。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梗概把握作品主要内容,通过学习精彩片段体会人物情感,并学会寻找梗概和精彩片段的连接点。

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切入教学重点。精彩片段中“好处”“坏处”对照表,是本课最具特色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一内容和形式,既体现了鲁滨孙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能帮助学生今后用这样的方法克服困难。通过自读自悟—对照比较—对读感悟,落实知识、方法、态度三维目标的整体达成。这个教学重点的突破,也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学会生存”的话题交流打下了基础。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4

对于一篇略读课文,我们通常会选择一个课时的教学,我今天也是如此,但上完课之后,我发现,对于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而且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文章,我原本可以把梗概和精彩片段分成两个课时来教学。反思整堂课的教学,以下方面有待改进:

1.这篇课文的文题中出现了书名号,课堂上我没有特意强调这个题目与其他我们学习的课文文题的区别,即使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因为这是要介绍一本书。

2.导入部分用这样一幅图片,让学生无从着手,也许可以换种思路,直接用海明威的话来导入,然后引出课题。

3.有关于梗概部分内容概括的方式有待改进,虽然是六年级学生了,但班级大部分学生的课文概括能力差,或者很多同学不能脱离课本回忆着概括内容,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可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合上书本来概括内容,在学生不能概括的情况下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4.关于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在课文习文过程中进行,而不用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最后还可以根据板书说说这个人物。

5.还是我教学的瓶颈,课堂上学生朗读太少了,这是我还需努力突破的,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自身的朗读素养。

6.时间分配不够恰当,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问题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不够充足 ……此处隐藏6163个字……,在班中掀起了读原著的热潮。从学生所写的读后感中,可以看出本文对学生思想上的触动是很大的。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13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十二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材的前四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革命传统、杰出人物、古典名著、中外名人。本单元的主题是外国名著。根据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在设计上我将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活动设计法、拓展迁移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而且这学期教材的重点是《注意收集有关的材料》和《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之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把握其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渗透,从而把握学生把学习例话的收获运用于读写实践的情况。而文中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所以在反复朗读课文之后,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在试教时,我选用的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在课前也预习了课文,并从各种渠道收集了有关的资料,而且以手抄报的形式整理归纳,所以在交流资料的过程学生也能畅所欲言。学生在再次默读课文,然后找出最感兴趣的情节,写写体会和原因,接着交流感悟这个环节上,我发现学生好象总是进不了文本,说的很散,没什么理解的方向,好象有点东拉西扯的感觉。而且在复述的环节也因为时间的关系草草了事,只叫了一个学生汇报起不了什么作用,学习的气氛不够活跃。在最后交流励志的名言这一环节,学生仅仅是读出自己收集的一句名言,没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理解如何生存,对中心的升华和能力的拓展发挥不到作用。总之,试教的过程没很好地达成目标。

在蔡老师的耐心和精心指导下,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特别注意了学生对学法的掌握和运用,如收集和整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等,让学生懂得掌握规律和以法导学的好处。而本班学生一直都是以小组活动学习的形式安排座位的,共六个小组,所以在交流资料和体会课文的环节学生的活动明显比试教时活跃。这次我紧扣“鲁滨孙在荒芜人烟的岛上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战胜困难的?”这一主线让学生先整体概括再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环节深入探讨,这样学生的思维也相当清晰了,对文本的学习也更到位。特别是在记者招待会的环节上,台上的六个“鲁滨孙”和台下各“记者”们的互动环节十分精彩,大家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下一问一答,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人物生存智慧和生存能力的肯定,又能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学环节也化繁为简轻松活泼,真是一举三得。如果当时能给这六个“鲁滨孙”编上号,大家的交流就更流畅了。最后一个环节的假设填空,学生面对老师设计的几种在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生存困境时非常感兴趣,能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和商讨出可行的生存方法,这个拓展思维的设计,可使学生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让学生从鲁滨逊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意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专家的引领是指路的明灯,再次衷心感谢蔡老师的指导!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14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险”字展开教学。

一是用语言创设情境感受险。

在我们的面前有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当你意外地来到这个荒岛时,你感受到的是什么?你最需要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孩子们在各抒己见中感受到荒岛的“险”,认识到在荒岛上生存下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意志。

二是抓住重点词句品读险。

在教学时,我首先提出问题:文中的主人公---鲁滨孙,他在这个荒岛上是怎样解决“居所、食物、安全、孤独”这四大问题的呢?请孩子们边读边划边写体会。然后通过讨论交流,找出重点词句,借助“引读、小组读、个人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品读,在读中品味其中的险,感受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胜险。

为了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我首先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最后总结出遇到困难应该毫不畏惧,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想办法去克服它,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战胜困难。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15

《鲁滨孙漂流记》这篇选文是以故事梗概和精彩片段予以映衬来展示鲁滨孙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奇迹般的生活了28年后回到英国的故事,故事充满惊险,孩子们很感兴趣。我想编者之所以要选取这篇小说作为教材之一的原因就是要激发孩子对于外国作品的阅读兴趣,学习鲁滨孙不畏艰险,善于调整心态面对人生的苦难,诠释“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真理吧!

接受了《凡卡》教学的失败教训,本节课我采用分块处理,逐步深入,重在品读的方法。首先出示题目问孩子知道了什么?(明白课文讲了鲁滨孙漂流的故事,明白文章是以事件命题)后,学生简介作者契诃夫,我为他们作了必要的补充后,就进入了故事梗概的朗读学习中。初读,认准字型,读准字音,积累好词佳句,二读明白文章写作顺序,分别讲了鲁滨孙的哪几件事,从中你觉得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三读说说鲁滨孙给自己的启发。学生们预习扎实,分小组学习速度较快,效果较好。在明确什么叫梗概的问题中,我说:“鲁滨孙的确如大家所说他充满了智慧,不畏艰险,克服衣食住行,寂寞等困难,更重要的是他乐观的精神给我们很深的启发,不妨让我们细品精彩片段,哪些地方让你的这准感触更加深刻。”听了我的话,孩子们又一次热情高涨的投入了精彩片段的读悟中,只是片刻就有孩子举手,他们的眼球不约而同的被鲁滨孙面对困难时的好处和坏处罗列,采用男女对读的方式,他们深刻的感受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乐观向上,善于调整心态,总是抱着自己一定能够活下去的勇气和自然抗争。,我顺势引进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孩子们竟然也明白了消灭的只是肉体,打不败的是人坚强的意志,毫不退缩的精神。很长的文章竟然就在一节课铃声响起的时候结束了,孩子们快乐的看着我,我快乐的看着他们:今天,我们又创造奇迹了,为什么呢?源于扎实的预习!他们异口同声高昂着头笑盈盈的回答着我,那一刻幸福的是我和他们!

《《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